旅游乐园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跟团旅游

文章内容

望洞庭古诗_望洞庭古诗带拼音

zmhk 2024-08-22
望洞庭古诗_望洞庭古诗带拼音       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望洞庭古诗的问题,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,关于望洞庭古诗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。1.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古诗2.望洞庭古诗的诗意 望洞庭古诗释义和原
望洞庭古诗_望洞庭古诗带拼音

       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望洞庭古诗的问题,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,关于望洞庭古诗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。

1.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古诗

2.望洞庭古诗的诗意 望洞庭古诗释义和原文

3.描写望洞庭美景的诗句

4.遥望洞庭的古诗

5.望洞庭的古诗原文及翻译

望洞庭古诗_望洞庭古诗带拼音

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古诗

       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古诗如下:

       1、前两句的原文及赏析

       原文: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
       赏析: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。在月光下,湖光和秋月相互辉映,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。诗人以清新的笔调、精辟的比喻,将洞庭山水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       2、后两句的原文及赏析

       原文: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       赏析: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缥缈、宁静、和谐的境界。这种美妙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感受到了千里洞庭的安宁温柔的氛围。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。

刘禹锡的简介

       1、生平经历

       刘禹锡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,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。于贞元九年(793年)进士及第,初任太子校书,迁淮南记室参军。后来,参加了讨伐叛变的藩镇李按时之乱,并写了《平李录》战歌作品,表现出了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勇气。

       刘禹锡主张革新,对藩镇割据的局面有所不满。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,深入了解民情,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。诗歌中有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。

       2、文学成就

       刘禹锡的诗作具有豪放激昂的风格,内容丰富多样。诗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关注,给人以深刻的启示。作品涉及政治、社会、历史方面,用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。

       刘禹锡的诗歌在当时备受赞誉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刘禹锡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传承,被后人称为诗豪。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,被后人收入各种文集和诗歌选本。

       3、影响及评价

       刘禹锡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,诗歌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誉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诗歌具有豪放激昂的风格,内容丰富多样,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关注,给人以深刻的启示。

望洞庭古诗的诗意 望洞庭古诗释义和原文

       望洞庭

       刘禹锡〔唐代〕

       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
       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译文

       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,湖面风平浪静,犹如未磨的铜镜。

       皓月银辉之下,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,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,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。

注释

       洞庭:湖名,在今湖南省北部。

       湖光:湖面的波光。

       两:指湖光和秋月。

       和:和谐。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。

       潭面:指湖面。

       镜未磨: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、磨成。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,水平如镜;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,隐约不清,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。

       山水翠:也作“山水色”。

       山:指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       白银盘: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。

       青螺: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赏析

       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。微波不兴,平静秀美,分外怡人。诗人飞驰想像,以清新的笔调,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、祥和的朦胧美,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。

       诗从一个“望”字着眼,“水月交融”、“湖平如镜”,是近望所见;“洞庭山水”、“犹如青螺”,是遥望所得。虽都是写望中景象,差异却显而易见。近景美妙、别致;远景迷潆、奇丽。潭面如镜,湖水如盘,君山如螺。银盘与青螺相映,明月与湖光互衬,更觉情景相容、相得益彰。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,令人美不胜收。其用词也极精到。

       “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,秋夜明月清辉,遍洒澄净湖面,湖面平静无风,犹如铁磨铜镜。

       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,俨如琼田玉鉴,是一派空灵、缥缈、宁静、和谐的境界。表现出天水一色,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。“和”字下得工炼,表现出了水天一色、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。而且,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——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,传达给读者了。

       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,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。“镜未磨”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,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。“潭面无风镜未磨”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“湖光秋月两相和”的诗意。因为只有“潭面无风”,波澜不惊,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。否则,湖面狂风怒号,浊浪排空,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,也就无“两相和”可言了。

       第三、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。在皓月银辉之下,洞庭山愈显青翠,洞庭水愈显清澈,山水浑然一体,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,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,十分惹人喜爱。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,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。

       “白银盘里一青螺”,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。此句的擅胜之处,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,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。在诗人眼里,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、案上杯盘而已。举重若轻,自然凑泊,毫无矜气作色之态,这是十分难得的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,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,这正是诗人性格、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。没有荡思八极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,没有振衣千仞、涅而不缁的襟抱,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。

       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,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。

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《望洞庭》是公元824年(唐穆宗长庆四年)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、经洞庭湖时所作。刘禹锡在《历阳书事七十韵》序中称:“长庆四年八月,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(和州),浮岷江,观洞庭,历夏口,涉浔阳而东。”刘禹锡贬逐南荒,二十年间去来洞庭,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。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,是在秋天。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。

作者简介

       刘禹锡(772年~842年),字梦得,籍贯河南洛阳,生于河南郑州荥阳,自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 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。唐朝时期大臣、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
描写望洞庭美景的诗句

       1、译文: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,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。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,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。

        2、原文: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        3、《望洞庭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《望洞庭》载于《全唐诗》卷三百六十五。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,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。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。

遥望洞庭的古诗

       《望洞庭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
       遥望洞庭山水色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,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。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,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。

       《咸阳值雨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咸阳桥上雨如悬,万点空蒙隔钓船。

       还似洞庭春水色,晓云将入岳阳天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咸阳桥上细雨绵绵,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,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。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,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。

       《送梁六自洞庭山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说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巴陵一望洞庭秋,日见孤峰水上浮。

       闻道神仙不可接,心随湖水共悠悠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,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。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,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。

       《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刬却君山好,平铺湘水流。

       巴陵无限酒,醉杀洞庭秋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铲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,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。这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,让我们开怀畅饮,醉倒在这洞庭秋色中。

       《赠少年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江海相逢客恨多,秋风叶下洞庭波。

       酒酣夜别淮阴市,月照高楼一曲歌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江湖漂泊,与君相逢叹晚,却苦离恨太多,黄叶飘飘,洞庭风起,心海涌波。知音酒不醉,夜别淮阴,祝君成功如韩信,月照高楼,心绪慷慨,共唱一曲人生《大风歌》。

       《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南湖秋水夜无烟,耐可乘流直上天。

       且就洞庭赊月色,将船买酒白云边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南湖的秋水,夜寒无水雾,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。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,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。

       《春夜闻笛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寒山吹笛唤春归,迁客相看泪满衣。

       洞庭一夜无穷雁,不待天明尽北飞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,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。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,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。

       《同王徵君湘中有怀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谓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八月洞庭秋,潇湘水北流。

       还家万里梦,为客五更愁。

       不用开书帙,偏宜上酒楼。

       故人京洛满,何日复同游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八月洞庭湖是一派秋色,潇水和湘水缓缓北流入洞庭。不能回家乡,只能在万里之外做返家之梦。离家远游之客五更梦醒,更加寂寞忧愁。不用打开书套http://www.slkj.org/a/24285.html,只想登上酒楼。我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,什么时候能和他们一起畅游。

       《别舍弟宗一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零落残红倍黯然,双垂别泪越江边。

       一身去国六千里,万死投荒十二年。

       桂岭瘴来云似墨,洞庭春尽水如天。

       欲知此后相思梦,长在荆门郢树烟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生离死别人间事,残魂孤影倍伤神;柳江河畔双垂泪,兄弟涕泣依依情。奸党弄权离京都,六千里外暂栖身;投荒百越十二载,面容憔悴穷余生。桂岭瘴气山林起,乌云低垂百疫行;欣闻洞庭好,水天浩淼伴前程。聚会惟赖南柯梦,相思愿眠不醒枕;神游依稀荆门现,云烟缭绕恍若真。

       《咸阳值雨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咸阳桥上雨如悬,万点空蒙隔钓船。

       还似洞庭春水色,晓云将入岳阳天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咸阳桥上细雨绵绵,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,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。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,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。

       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

       气蒸云梦泽,波憾岳阳城。

       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

       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,水天一色交相www.slKJ.org辉映迷离难辨。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,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。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,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。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,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。

       《登岳阳楼》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洞庭之东江水西,帘旌不动夕阳迟。

       登临吴蜀横分地,徙倚湖山欲暮时。

       万里来游还望远,三年多难更凭危。

       白头吊古风霜里,老木苍波无限悲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,夕阳黄昏,没有晚风卷起,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,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(荆州),在湖山黄昏下徘徊。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,行程万里,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?登楼凭吊古人,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,看着远山的古树,青苍中,隐含无限的伤悲。

       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楼观岳阳尽,川迥洞庭开。

       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。

       云间连下榻,天上接行杯。

       醉后凉风起,吹人舞袖回。

       翻译

       登上岳阳楼,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,无边景色尽收眼底。江水流向茫茫远方,洞庭湖面浩荡开阔,**无际。雁儿高飞,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;月出山口,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。在岳阳楼上住宿、饮酒,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。楼高风急,高处不胜寒。醉后凉风四起,凉风习习吹人,衣袖翩翩飘舞。

       《送刘山人归洞庭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频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却共孤云去,高眠最上峰。

       半湖乘早月,中路入疏钟。

       秋尽虫声急,夜深山雨重。

       当时同隐者,分得几株松。

       《中秋夜洞庭圆月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姚合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素月闲秋景,骚人泛洞庭。

       沧波正澄霁,凉叶未飘零。

       练彩凝葭菼,霜容静杳冥。

       晓栖河畔鹤,宵映渚边萤。

       圆彩含珠魄,微飚发桂馨。

       谁怜采苹客,此夜宿孤汀。

       《洞庭湖君山颂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吕岩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午夜君山玩月回,西邻小圃碧莲开。

       天香风露苍华冷,云在青霄鹤未来。

       《洞庭湖寄阎九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洞庭秋正阔,余欲泛归船。

       莫辨荆吴地,唯馀水共天。

       渺弥江树没,合沓海潮连。

       迟尔为舟楫,相将济巨川。

       《洞庭阻风》作者为唐代诗人、文学家张泌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空江浩荡景萧然,尽日菰蒲泊钓船。

       青草浪高三月渡,绿杨花扑一溪烟。

       情多莫举伤春目,愁极兼无买酒钱。

       犹有渔人数家住,不成村落夕阳边。

       《题龙阳县青草湖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唐温如。其全文诗句如下:

       西风吹老洞庭波,一夜湘君白发多。

       醉后不知天在水,满船清梦压星河。

       《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》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查慎行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
       长风霾云莽千里,云气蓬蓬天冒水。

       风收云散波乍平,倒转青天作湖底。

       初看落日沉波红,素月欲升天敛容。

       舟人回首尽东望,吞吐故在冯夷宫。

       须臾忽自波心上,镜面横开十余丈。

       月光浸水水浸天,一派空明互回荡。

       此时骊龙潜最深,目炫不得衔珠吟。

       巨鱼无知作腾踔,鳞甲一动千黄金。

       人间此境知难必,快意翻从偶然得。

       遥闻渔父唱歌来,始觉中秋是今夕。

望洞庭的古诗原文及翻译

       遥望洞庭的古诗如下:

       意思是: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,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。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,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。

《望洞庭》:唐代:刘禹锡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词句注释: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1、洞庭:湖名,在今湖南省北部。

       2、湖光:湖面的波光。两:指湖光和秋月。和:和谐。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。

       3、潭面:指湖面。镜未磨: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、磨成。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,水平如镜;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,隐约不清,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。

       4、山水翠:一作“山水色”。山,指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       5、白银盘: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。白银,一作“白云”。青螺: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       《望洞庭》这首著名的风景诗,是刘禹锡在月夜下远观美丽的洞庭湖时写的。描绘出秋天的夜晚,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那样澄澈而碧绿,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,一派空灵、缥缈、宁静、和谐的境界。

       一个“和”字巧妙地表现出水天一色、山水交融的美好画面。而“镜未磨”三字却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辽阔的洞庭湖,在风平浪静安宁温柔时的静美,在月光下显得是如此别具一格。“遥望洞庭山水翠”,从色彩上写出远望湖中青山倒影的美丽。

       “白银盘里一青螺。”这句巧妙的比喻,把浮在水中的山,比作放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,从侧面写出了洞庭湖浩浩荡荡的壮阔气势。

       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色吸引无数文人墨客,使历代著名文人为之倾倒。洞庭湖不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,物产极为丰富,它还是楚文化的摇篮。洞庭湖古称“云梦泽”,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,号称“八百里洞庭湖”。

       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,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。洞庭湖浩瀚迂回,山峦突兀,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,湖中有山,渔帆点点,芦叶青青,水天一色,观之,令人心旷神怡。

       望洞庭的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:

       望洞庭的古诗原文: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翻译:风静浪息,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,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,平滑光亮。遥望洞庭,山青水绿,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,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。

       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。微波不兴,平静秀美,分外怡人。诗人飞驰想像,以清新的笔调,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、祥和的朦胧美。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。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,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。

       作者简介:刘禹锡(772年至842年),字梦得,籍贯存在江苏徐州、河南洛阳、浙江嘉兴三种说法,自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 ,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(一说为匈奴后裔)。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

       刘禹锡诗文俱佳,涉猎题材广泛,与白居易并称“刘白”,与柳宗元并称“刘柳”,与韦应物、白居易合称“三杰”。留下《陋室铭》《竹枝词》《杨柳枝词》《乌衣巷》等名篇。刘禹锡的哲学著作《天论》三篇,论述天的物质性,分析“天命论”产生的根源,具有唯物主义思想。

学好古诗的重要性:

       1、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。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,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,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,以及中华民族的思想、情感和价值观念等。

       2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古诗词是经过历代文人鉴定、精挑细选的语言艺术品,它们的语言表达、形式美感和修辞手法等都是值得学习的。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,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。

       3、增长人文素养。古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品,也是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。通过学习古诗词,可以增长人文素养,了解历史文化背景,学习思想、道德、伦理等方面的智慧,提升人的思想品质和审美修养。

       4、培养审美情趣。古诗词的语言、形式和意境等都有着独特的美感,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,提高欣赏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,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,增强生活的美感。

       5、丰富精神生活。古诗词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的情感和经验,可以让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启示,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。在快节奏、功利化的现代社会中,学习古诗词可以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出来,沉淀心灵,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。

       今天关于“望洞庭古诗”的讨论就到这里了。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,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。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,请随时告诉我。我将竭诚为您服务。